【安顺红·经验墙】关岭莲花村:“442”模式引领群众增收致富
| 招商动态 |2017-04-24
不通路、不通水、没有产业、经济单一,老百姓过着闭塞的生活,被当地人戏称为“被遗忘死角”,这是2011年以前关岭县花江镇莲花村的状况。如今的莲花村,家家户户正在忙着发展产业,莲花人正迈步走进同步小康的大门。
↑【精准扶贫】火红的丰收·板贵火龙果(关岭·陈志浩摄)
外力驱动内力。近年来,以市委开展“双书记”驻村工作为契机,在市移民局的大力帮扶下,从解决群众对水、电、路的期盼着手,修通并硬化近20公里的各种产业路、机耕道、串户路,自来水流进村民家中。水通了,路通了,老百姓的思想也通了。五年多围绕产业发展投入整个莲花村的项目资金达7238万元,其中村民自筹800万,招商引资2000万元,其余均为部门项目资金。全村种植李子2600亩、火龙果4000亩,人均达2.5亩产业。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10年1800元增至2016年6800元。
农民变股民。莲花村成立村级合作社,建立股份制扶贫“442”模式,一是群众拿出1200亩土地以零风险保底分红形式入股,第一、二年以300元/亩的价格收取租金,第三年开始,收益高于300元/亩的按实际分成,低于300元/亩的按300元/亩的土地租金计算;二是市、县两级移民局改变项目实施方式、提高资金使用效益,用项目资金70万元支持村集体入股,解决前两年土地租金,同时关岭自治县农业局每亩火龙果补助3000元;三是大户带动,每亩除3700元以外的种植资金1500元,由大户出资,同时明确农户的保底风险由大户承担。按照“4:4:2”的分配机制运行,合作社社员以资入股,农户拿土地以零风险保底分红形式入股,最后的利益分配是按照农户40%、发起人40%、村集体20%来分成。合作社社员的养老保险由合作社代交,收益后覆盖全村。合作社一切劳务在同等条件下,优先安排本社社员及本村村民,提高收入标准。合作社形成良性的利益联接机制,既增加群众的收入,又破解集体经济收入困难的问题。
↑莲花村火龙果照片
压力变动力。为最大限度保证村级集体经济不外流、劳动能力不出村,莲花村背好收入“乘法表”,以1乘5增加群众收入。收入一:农户通过土地流转,获得流“转金”;收入二:土地或资金入股参与合作社“分工”;收入三:向合作社承包种植区土地进行管护,获得“管护费”;收入四:在不影响火龙果和李子生长的前提下,农户可利用自己承包管护土地套种经济作物以此获得“自营金”;收入五:合作社在按股份分红的前提下,给社员上交养老保险,农户以此获得“养老金”。2015年、2016年分别给合作社上交养老保险218人21800元,仅2016年度合作社分红15.3万元,群众真正享受到产业发展带来的红利。(关岭县委组织部供稿)
主办:安顺微党建是由中共安顺市委组织部和新华社贵州分社联合主办
推送时间:每周一至周五定时发送
联系
